声明:本故事人物、时间、地点、情节、配图均为虚构,与现实无关,请理性阅读!
女儿林小雪听完林志远的意见后沉默了。
可犹豫半天,她还是说道:“我尊重您的决定,但我需要时间接受……”
林志远心里很是欣慰,女儿能理解他这个决定。
可就当他在为未来做准备的时候,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平静……
01
林志远站在医院病房外,透过玻璃窗看着里面躺在病床上的老友张明。
曾经意气风发的企业家,如今却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,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。
"老林,你来了。"张明的妻子苏慧从走廊尽头走来,眼睛布满血丝,脸上写满疲惫。
"小苏,你也该休息一下了。"林志远递过一杯热咖啡,"我来照顾一会儿。"
苏慧摇摇头,声音哽咽:"护工请不起了,张明的医疗费已经花了我们大半辈子的积蓄。孩子们工作忙,我也不好意思麻烦他们..."
林志远叹了口气:"张明生前没有买商业保险吗?"
"买了,但保额不够。谁能想到他会这样..."苏慧的眼泪夺眶而出,"老林,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?医生说张明的意识还清醒,他能听懂我们说话,但就是不能动弹,不能说话...这比死亡还痛苦!"
林志远一阵心惊。张明今年才65岁,上个月还在一起下棋,谈笑风生。
谁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,就让他成了"活死人"。
"最近孩子们还闹得很凶。"苏慧低声说,"大儿子要放弃治疗,说维持现状只是浪费钱;小女儿坚决不同意,说爸爸还有意识,怎么能放弃...我夹在中间,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..."
回家的路上,林志远心事重重。
他今年刚满60岁,退休教师,身体还算硬朗,女儿林小雪在外地工作,一年难得回来几次。
他不禁想,如果有一天自己也像张明那样丧失自理能力,会是什么样子?
家门口,林志远遇到了同小区的王建国,两人是多年老同事。
"老王,最近怎么样?听说你提前退休了?"
王建国苦笑着摇摇头:"没办法,老伴儿得了阿尔茨海默症,需要人照顾。我这不是刚从医院回来吗,她今天又跑出去了,幸好被邻居找到带回来。"
"医保报销不了多少,她需要长期吃药,还得请人照看。我那点退休金根本不够用。"王建国脸上满是疲惫,"最怕的是哪天我也倒下了,那我们老两口可怎么办?"
与王建国分别后,林志远回到家,拿出手机翻看社区群消息。一条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:"李老师去世,家属因生前预嘱起争执"。
李老师是林志远的老前辈,听说前段时间因肺炎住院,没想到竟然去世了。林志远记得李老师一直很有前瞻性,看来他生前确实立了什么特殊的预嘱,才会引起家属争执。
林志远坐在沙发上,思绪万千。
张明的中风、王建国的无奈、李老师的预嘱...这一切都在提醒他,年老后的风险不容忽视。
他打开电脑,开始搜索"老年人失能应对措施"、"指定监护人"、"生前预嘱"等关键词。
越查越惊,原来国内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在探索应对老年失能的各种方案。
次日一早,林志远来到一家律师事务所,约见了专做老年法律事务的刘律师。
"林老师,您好。"刘律师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,眼神温和又专业,"您想咨询什么法律问题?"
林志远直言不讳:"我想了解一下,如果我以后丧失自理能力,该如何提前做好安排,避免成为家人的负担,同时保障自己的权益。"
刘律师微微一笑:"您考虑得很周到。事实上,我这几年接触的老年客户中,像您这样提前规划的人越来越多了。"
"那具体该怎么做呢?"
"首先,可以考虑指定监护人。"刘律师解释道,"这是通过法律程序,在您头脑清醒时指定一位您最信任的人,作为将来的监护人。一旦您丧失行为能力,这个人将依法代表您做决定。"
林志远若有所思:"那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呢?"
"还有其他方案..."刘律师话音未落,林志远的电话突然响起。
"爸?我听说你去见律师了?"女儿林小雪的声音透着担忧,"是不是出什么事了?"
02
"没事,就是咨询些退休生活的法律问题。"林志远轻描淡写地回答。
"您没骗我吧?"林小雪将信将疑,"您知道,您可以跟我说任何事情。"
林志远叹了口气:"小雪,我只是在思考一些未来的可能性。你看张叔叔突然中风,王叔叔照顾失智的妻子...这些都让我意识到,我应该为自己的晚年做些规划。"
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。
"爸,您是不是觉得我不孝顺?怕我以后不照顾您?"林小雪的声音带着委屈。
"怎么会?你工作那么忙,我怎么忍心让你为我操心?"林志远柔声道,"我只是想提前做好安排,万一哪天我真的不能自理了,你也不至于手忙脚乱,两头为难。"
结束通话后,林志远继续与刘律师交谈。
"您刚才提到指定监护人,还有其他方案吗?"
刘律师点点头:"第二种方案是抱团养老。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、同学或同事,提前约定好共同养老的方式。这种模式在国外很成熟,国内也有不少成功案例。"
"抱团养老?"林志远有些惊讶,"具体怎么操作?"
"可以是几个老年人合租一套大房子,共同生活;也可以是在同一个社区购买相邻的房子,互相照应。"刘律师解释道,"甚至可以共同出资聘请护工、厨师等服务人员,既节约成本,又有伴。"
林志远若有所思:"听起来不错,但组织起来应该很复杂吧?"
"确实需要不少协调工作。"刘律师承认道,"不过我们事务所正好认识一位周老太,她在城东组织了一个很成功的抱团养老社区,如果您感兴趣,我可以引荐。"
"那太好了。"林志远眼前一亮,"还有第三种方案吗?"
"第三种是准备生前预嘱。"刘律师的语气变得严肃,"也被称为'尊严死'文件或'五个愿望'。您可以提前写下一份文件,明确告诉家人和医生,在您无法自理时,希望或不希望接受哪些医疗救治。"
听到"尊严死"三个字,林志远不禁想起李老师的事。
"我有个前辈前不久刚去世,听说他立了生前预嘱,结果引起家人争执。"
刘律师点点头:"这很常见。生前预嘱涉及许多敏感问题,比如是否使用呼吸机、是否实施心肺复苏、是否使用鼻饲管等。在国内,很多家属出于情感或传统观念,往往难以接受老人的决定,尤其是当决定涉及放弃某些救治措施时。"
走出律师事务所,林志远心绪难平。
三种方案各有利弊,但都需要细致规划和充分沟通。
他决定先从了解抱团养老开始,毕竟这似乎是最容易实施的一步。
周末,林志远按照刘律师提供的地址,来到了城东的一个老旧小区。
让他意外的是,小区虽然建筑陈旧,但环境整洁,绿植繁茂,还有专门的无障碍设施。
"您是林老师吧?刘律师跟我提起过您。"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迎了上来,"我是周丽芳,大家都叫我周老太。"
林志远和周老太边走边聊,逐渐了解到这个小区的特别之处。
原来这里住着二十多位退休老人,他们大多是原来的同事、同学或朋友,自发组织起来,形成了一个互助社区。
"我们有自己的微信群,每天都会互相问候,谁家有事大家一起帮忙。"周老太自豪地说,"我们还聘请了两位保姆轮流为大家做饭打扫,请了一位退休医生定期查房,费用大家平摊,比单打独斗划算多了。"
林志远惊叹于这个社区的组织程度。
老人们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,还组织各种兴趣活动,有下棋的,有打太极的,有唱歌跳舞的,其乐融融。
"最重要的是,我们签了互助协议。"周老太神秘地笑道,"如果有人生病或失能,大家会共同承担照料责任,决不抛弃。"
"这太了不起了!"林志远由衷赞叹,"周老太,您是怎么想到组织这样一个社区的?"
周老太眼神黯淡了一瞬:"说来话长...不过既然您来了,不如参加今晚的社区聚会,大家一起吃个饭,您可以多了解一下。"
晚饭很简单,但气氛热烈。
林志远与这群老人相谈甚欢,发现他们大多经历过照顾失能亲人的艰辛,因此格外珍视这种互助模式。
饭后,林志远与周老太单独交谈。
"林老师,我看得出来,您对我们这种模式很感兴趣。"周老太微笑道,"不过抱团养老只是其中一环,我建议您还是三管齐下,指定监护人、抱团养老和生前预嘱都准备好。"
林志远有些惊讶:"周老太也了解这些?"
"我们这些人,都是吃过亏才明白的啊。"周老太意味深长地说,递给林志远一张名片,"这是我们社区的律师,专门处理这类事务,您有需要可以找他。"
林志远接过名片,发现上面赫然印着"刘律师"的名字。
03
回家路上,林志远的思绪翻涌。
周老太的抱团养老社区给了他极大的启发,但他隐约感觉其中还有些未知的故事。
为什么刘律师和周老太如此熟悉?她口中的"吃过亏"又是什么经历?
第二天一早,林志远收到了一条微信,是周老太发来的社区入住申请表。
他犹豫了一下,最终决定先填写基本信息,表达初步意向。
与此同时,他也没有放弃其他两条路。
他联系了刘律师,预约时间讨论指定监护人的法律程序和生前预嘱的具体内容。
"林老师,考虑好了吗?"刘律师微笑着问道。
林志远点点头:"我想先办理指定监护人手续。虽然我女儿工作忙,但我最信任的还是她。"
"明智的选择。"刘律师赞同道,"不过您需要与女儿充分沟通,确认她是否愿意承担这个责任。监护人需要在您失能后全权代理您的决策,包括医疗、财产等方面。"
林志远叹了口气:"这确实是个沉重的责任,我担心小雪会有压力。"
"还有一个方案,就是指定多位监护人,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。"刘律师建议道,"比如指定女儿负责医疗决策,指定信任的朋友或专业机构负责财产管理,这样可以分散压力。"
林志远若有所思:"这个主意不错。对了,周老太那边怎么样?她说您是他们社区的法律顾问?"
刘律师笑了笑:"是的,我们有长期合作。她的社区模式非常成功,但背后付出了不少心血。如果您有兴趣,不妨多去了解一下。"
离开律师事务所后,林志远决定再次拜访周老太的社区,深入了解抱团养老的运作机制。然而,就在他准备出门时,电话铃声响起。
"爸,我下周休假,想回来看您。"林小雪的声音透着关切,"我们好好聊聊您最近在忙的事情,好吗?"
林志远心中一暖:"好啊,爸爸等你回来。"
挂断电话,他转而拨通了医院的号码,询问张明的情况。
"他情况不太好。"苏慧疲惫的声音传来,"医生说再这样下去,很可能需要长期依赖呼吸机...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..."
林志远安慰了几句,却也无能为力。
他深知,如果张明早有生前预嘱,明确表达在这种情况下的医疗意愿,或许苏慧和孩子们就不必如此痛苦纠结了。
这一刻,林志远下定决心,一定要尽快完成自己的三条退路规划。
周末,林小雪如约而至。
看到许久不见的女儿,林志远心中涌起暖流。
"爸,您最近到底在忙什么?"林小雪开门见山,"我查了您的通话记录,发现您频繁联系律师,还去了城东那个老年社区好几次。您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?"
林志远没想到女儿如此敏锐,只好坦白:"小雪,我只是在为未来做些准备。我已经60岁了,总有一天会老去,甚至可能像张叔叔那样突然丧失自理能力..."
"您别胡思乱想!"林小雪急忙打断,"您身体这么好,怎么会有那一天?"
林志远温和却坚定地说:"小雪,每个人都会老,都会面临各种可能。我现在做这些准备,正是不想将来给你增添负担。"
林小雪沉默了片刻,最终点点头:"我明白了,爸。其实我也看到过一些朋友照顾失能父母的艰辛。您做这些准备,确实是对自己和我都负责。"
她犹豫了一下,又问道:"那您准备怎么安排?我可以做您的监护人吗?"
林志远欣慰地笑了:"我正想请你做我的医疗决策监护人,但财产管理可能会交给专业机构,这样不会太麻烦你。"
父女俩继续深入讨论着细节。当话题转到生前预嘱时,林小雪显得有些犹豫。
"爸,您真的决定好了吗?如果将来您真的需要靠机器维持生命..."
林志远平静地说:"小雪,我不想像张叔叔那样,意识清醒却被困在无法动弹的身体里。那比死亡更痛苦。我希望能有尊严地离开,而不是靠机器苟延残喘。"
林小雪沉默了,眼泪在眼眶中打转。
"我尊重您的决定。"最终,她轻声说道,"但请您给我一些时间接受这个想法。"
林志远点点头,心中满是欣慰。第二天,林志远正式向周老太提交了入住申请。
他计划先租住一个月,体验社区生活,再做最终决定。
同时,他也约见刘律师,开始准备指定监护人和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。
可就在一切似乎都在朝着计划中的方向发展时,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平静。
周老太突然打来电话,声音异常急促:"林老师,出事了!社区里有人受伤,可能与您提交的申请有关。您能立刻过来一趟吗?"
林志远匆忙赶到社区,却发现门口围着几辆警车……
04
警察正在社区内四处取证,居民们聚集在一起,神色紧张。
"林老师,您可算来了!"周老太拉着他的手,声音颤抖,"昨晚有人闯入我的房间,把我们的成员资料全部偷走了,其中就包括您的申请表!更可怕的是,他们留下了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'老人就该有老人的觉悟,别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退路'……"
"有线索吗?监控拍到什么了吗?"林志远急切地问道。
周老太摇摇头:"监控被人为破坏了。警方正在调查,但目前没有明确线索。"
林志远环顾四周,发现社区里的老人们都面露忧色,窃窃私语。
这次事件显然给这个平静的抱团养老社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。
"各位别担心,"一位警官走过来安抚道,"我们会加强巡逻,确保大家的安全。不过我们需要了解,是否有人最近受到过类似的威胁?或者与什么人有过矛盾?"
老人们纷纷摇头,表示一切正常。但林志远注意到周老太的表情有些异样,似乎在隐瞒什么。
警方离开后,林志远单独找到周老太。
"周老太,您是不是知道些什么?"
周老太环顾四周,确保没人注意后,低声道:"林老师,这事可能与房地产开发有关。最近有开发商想收购我们这片区域,但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拒绝。"
"房地产开发?"林志远有些惊讶,"这么老旧的小区还有人想收购?"
"正因为老旧,才有改造价值啊。"周老太叹了口气,"这里地段不错,周边配套齐全,对开发商很有吸引力。但我们这些老人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,谁也不想搬走。"
正当他们交谈时,刘律师匆匆赶来。
"我听说了闯入事件,大家都没事吧?"刘律师关切地问道。
"人没事,就是资料被偷了。"周老太回答,"林老师的申请表也在其中。"
刘律师转向林志远:"林老师,考虑到目前的情况,您还要继续申请入住吗?"
林志远毫不犹豫地点头:"当然。我不会被这种恐吓手段吓退。反而更坚定了我对抱团养老的信心。"
周老太感动地握住林志远的手:"其实,我还有一件事没告诉您。"
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,上面是一群年轻时的老人,其中就有周老太和...林志远的妻子!
"这是..."林志远震惊地接过照片。
"我和您夫人曾是同事。"周老太眼含泪水,"她生前一直希望能有一种互助式的养老模式,让老年人相互陪伴。她去世后,我决心实现这个愿望,才有了今天的社区。"
林志远愣住了。妻子去世已有五年,他从未听她提起过这个愿望。
"为什么她没跟我说过?"
"也许她觉得时机未到。"周老太轻声道,"但您今天能来到这里,想必也是冥冥中的安排。"
刘律师补充道:"周老太创建这个社区时遇到了很多阻力。她不仅要说服老人们接受这种新模式,还要应对各种外部压力。但她一直坚持下来了。"
林志远深受触动。他突然明白,这不仅是为自己选择一条退路,也是在延续妻子未完成的愿望。
"我们该怎么办?"林志远问道,"总不能坐视社区被威胁吧?"
刘律师露出坚定的表情:"我已经着手准备法律诉讼。如果有开发商在背后炒作,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老人们的权益。同时,我建议大家加强自我保护,必要时可以考虑媒体曝光。"
周老太点点头:"我们也已经联系了老龄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,请求支持和保护。"
讨论结束后,林志远决定暂时留在社区,帮助大家渡过这个难关。
他拨通女儿的电话,将情况简要告知。
"爸,您小心点。我明天就请假回来。"林小雪担忧地说。
"不用着急,我没事。"林志远安慰道,"不过我确实需要你帮忙。你能联系一下你朋友圈里的媒体人吗?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抱团养老的价值。"
05
第二天一早,林志远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
"林老师,不好了!王大爷突发脑梗,被送去医院了!"一位社区老人焦急地喊道。
林志远匆忙赶到医院,看到王大爷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,面色苍白,周围围着几个神情紧张的医护人员。
"家属在哪?需要做紧急手术,但必须有家属签字!"医生焦急地问。
"他的子女都在外地,一时赶不回来。"周老太急得直跺脚。
林志远突然想起一个关键问题:"王大爷有没有指定监护人或医疗委托书?"
周老太眼前一亮:"有!我记得他参加过我们社区的法律讲座,应该办理了相关手续。"
在周老太的带领下,护士找到了王大爷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红本,里面赫然是一份经过公证的医疗决策委托书,委托人正是社区的另一位老人李阿姨。
李阿姨被紧急叫来,在了解情况后当机立断签字同意手术。医生立刻将王大爷推进了手术室。
"幸好有这份委托书,否则耽误了最佳手术时机,后果不堪设想。"医生松了口气。
林志远和周老太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庆幸与感慨。
"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第一条退路啊。"周老太低声说,"指定监护人或医疗委托人,在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。"
正当大家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时,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来,为首的是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。
"我是王大爷的儿子王强。"他自我介绍道,目光却带着几分敌意,"听说我父亲病了,是谁擅自做主给他手术的?"
李阿姨站出来解释:"我是王大爷指定的医疗委托人,手术是我签字的。"
"医疗委托人?"王强冷笑一声,"这是什么歪门邪道?我父亲的事应该由我们子女决定!"
周老太沉声道:"王大爷的委托书经过了公证,具有法律效力。在你们赶不回来的情况下,李阿姨有权代为决策。"
"荒唐!"王强怒道,"你们这个所谓的养老社区,就是在分裂我们家庭!自从父亲住进去,就越来越不听我们的话,还擅自做这些奇怪的安排!"
林志远见状,上前调解:"王先生,您先别激动。您父亲现在正在手术,最重要的是等待手术结果。至于其他事情,可以等他康复后再讨论。"
王强还想争辩,却被一旁的刘律师打断:"王先生,您父亲的委托书完全合法。如果您有异议,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,但现在不是时候。"
几个小时后,手术终于结束。
医生出来报喜:"手术很成功,患者情况稳定。多亏了送医及时,没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"
王强听到父亲没事,态度稍微软化:"谢谢大家的帮助。不过我还是认为,父亲应该由我们照顾,而不是住在那个社区。"
周老太叹了口气:"王先生,您父亲当初选择来社区,正是因为不想给你们增添负担。你们工作忙,很难照顾他的日常起居。在社区里,他有朋友陪伴,还能互相照应。"
"就是,"李阿姨补充道,"王大爷经常说,最怕生病时孤零零一个人,多亏了社区,他这次才能得到及时救治。"
王强沉默了。片刻后,他低声道:"我只是...担心父亲。"
林志远理解地点点头:"每个子女都希望尽孝,但尊重老人的选择也是一种孝道。您父亲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,还做了充分的法律安排,这恰恰证明他很理性和有远见。"
随着王大爷逐渐康复,王强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的选择。
他不仅不再反对父亲住在社区,还主动了解了抱团养老的模式,甚至为社区捐赠了一批医疗设备。
这一事件在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越来越多的老人意识到提前做好法律安排的重要性,纷纷咨询如何指定监护人和准备生前预嘱。
林志远借此机会,正式入住了社区。他和女儿林小雪一起,完成了指定监护人的法律程序,并草拟了详细的生前预嘱。
"爸,我开始理解您的坚持了。"林小雪帮父亲整理房间时感慨道,"看到王大爷因为有预先安排而得到及时救治,我才意识到这些退路有多重要。"
林志远点点头:"人生无常,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。提前做好准备,不仅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家人的负责。"
入住社区一个月后,林志远完全融入了这种生活。
每天早上和大家一起锻炼,白天参加各种兴趣小组,晚上围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。
这种充满活力和互助精神的氛围,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和满足。
06
一天,林志远正在院子里晒太阳,突然接到了苏慧的电话。
"老林,我想和你商量件事。"苏慧的声音比以前平静了许多,"张明的情况越来越不好了,医生说他可能需要长期靠呼吸机维持生命...我不知道该怎么决定..."
林志远叹了口气:"苏慧,这个决定太艰难了。你知道张明本人的意愿吗?"
"这就是我想说的,"苏慧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"我在整理他的文件时,发现了一份没有公证的生前预嘱。他写明如果长期失去意识或需要靠机器维持生命,希望家人不要采取过度的救治措施..."
林志远心头一震:"他早就准备了预嘱?"
"是的,但因为没有公证,医院不认可。"苏慧痛苦地说,"孩子们也各执己见...我真希望当初我们能像你一样,提前做好这些安排。"
这个电话让林志远再次意识到自己选择的重要性。他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一篇文章,分享给更多的人。
"真有哪一天,丧失自理能力了,得提前安排好这三条不同寻常的退路。"林志远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。
这篇文章在林小雪的帮助下发表在一家主流媒体上,引起了广泛共鸣。
许多读者纷纷留言,表示从未想过这些问题,感谢文章的启发。
"爸,您的文章有上百万的阅读量了!"林小雪兴奋地告诉父亲,"很多人都在问如何具体操作。"
林志远欣慰地笑了:"那就再写一篇详细的指导吧。老年人的权益和尊严,值得被更多人重视。"
在随后的日子里,林志远和周老太一起,开始定期举办讲座,向更多老年人普及这些知识。
他们还与律师事务所合作,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,帮助老人们准备必要的法律文件。
社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。
在政府的支持下,他们成立了正式的"互助养老协会",不仅有了更规范的管理,还获得了各种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。
一年后的一天,林志远和社区的老人们坐在院子里聊天。
阳光明媚,微风拂面,老人们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。
林志远环顾四周,看着这群精神矍铄的老人,心中充满了满足感。
他知道,无论未来如何,他们都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最适合的退路,不再惧怕那个可能丧失自理能力的一天。
"人生最大的幸福,不是永远不会面临困境,而是知道无论发生什么,都已经做好了准备。"林志远在日记中这样写道,"三条退路,不只是为了应对失能,更是为了让晚年生活充满尊严和自主。"
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老人们的脸上,映出一片祥和与安宁。
在这个互助的社区里,每个人都不再孤单,每个人都能从容面对未来的每一天。
曼雅配资-正规配资论坛-杭州在线配资-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